(通讯员 杨洁晶)为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促进师生学术交流,vkgame电竞官网于2025年4月24日下午在9教208会议室开展了第5期求实导师学术沙龙系列活动。该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了全院师生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学院的近150名研究生及导师到场,现场气氛热烈。
硕士生导师池方爱教授率先登台,作题为“辐射制冷技术与建筑节能”的分享。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屋顶空间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室内热能损失和太阳能增益,特别是对于低层住宅,传热占很大比例。辐射冷却策略是将热红外辐射通过大气窗口发射到外层空间,从而使物体冷却。此外,通过利用太阳能,它有助于改善建筑内部的热舒适性。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辐射的空气温度调节系统,通过辐射传热技术来实现空间供暖和空间制冷的被动。根据住宅建筑的类型特征,该系统被整合到低层住宅的屋顶上。该系统有望减少屋顶的热传递和建筑能耗。

随后,硕士生导师刘显成教授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与智慧建筑”的精彩分享。本次讲座聚焦智慧建筑领域,解读了智慧建筑定义与核心架构,介绍了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底座的支撑作用,探讨技术驱动全流程智能化革新,呈现多样场景实践,分析了人工智能下智慧建筑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硕士生导师王宇副教授作题为“高原回想——在西藏做设计项目的心得体会分享”的报告。报告主要围绕王宇老师在2018年伊始,主持完成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旅游规划项目,在藏期间所做项目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

硕士生导师黄文雄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桥梁定期检测的荆州城区桥梁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本报告以荆州城区近10年桥梁定期检测资料为基础,对荆州城区桥梁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选取部分典型桥梁,依据检测数据,对相应桥梁健康状况进行针对性分析与评价。

硕士生导师吴小刚副教授作题为“原位电产次氯酸/太阳光催化协同处理污水:PPCPs降解、消毒与副产物调控”的报告分享。报告主要为解决偏远地区水处理中消毒剂运输的安全风险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Solar/PC/EAOPs水处理体系。该体系巧妙利用废水中天然存在的氯离子,通过电化学原位生成次氯酸,并结合太阳能光催化进行高效处理。此方法实现了氯资源的循环利用,无需外部运输次氯酸,显著提升了操作安全性。体系设计基于双循环产生活性氧化物种的原理,电化学与光催化的耦合展现出明确的协同效应,为偏远乡镇水厂提供了一种可靠、低风险的深度处理与消毒解决方案。硕士生导师郝勇副教授作题为“工程常用研究方法综述”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常用工程研究方法,理论分析的基本原理,模型的比例关系及参数选择,各种非线性方法的原理及应用。它主要用于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设计及论文撰写,包括理论分析,模型实验,数值模拟及人工智能拓展应用等方面。

硕士生导师路世伟副教授作题为“隧洞爆破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的报告。本学术报告通过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研究了双圆形无衬砌隧道在无限弹性介质中受爆炸P波影响下的动力响应。分析了入射角度对双隧道周围动态应力集中因子(DSCF)分布的影响,并还探讨了波数和隧洞间距对DSCF分布的影响。

硕士生导师蔡凤杰副教授作题为“RAP团粒界面新旧沥青多尺度融合行为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废旧沥青路面(RAP)的团聚现象会阻碍新旧沥青的融合,从而影响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因此本研究基于RAP团聚形成的团粒结构,建立了新旧沥青融合行为多尺度计算模型,探究了团粒界面行为对沥青融合行为的影响,为RAP再生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硕士生导师周凯副教授作题为“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的报告分享。报告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逐渐成为保障土木工程结构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是一种通过对结构的各种物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评估,以判断结构的运行状态。信号处理是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核心环节,报告主要介绍土木工程领域结构健康监测常用信号处理方法,以及机器学习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通过此次学术沙龙,同学们不仅获取了丰富的学术知识,拓宽了学术视野,还在与导师的交流中,学习到了科研方法和经验,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许多同学表示,参加此次活动收获颇丰,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次活动也为导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编辑 杨洁晶 审核 赵云峰)